漢貓喝茶🍵2.文山包種茶

撰文/吉米楊

一盞金黃,帶你走進花團錦簇的春光。

1881年,福建茶商吳福源在台北設立源隆號茶廠,收購台北盆地周邊茶菁,以花薰窨、包裝銷售,從此開啟了台灣的百年包種茶產銷歷史。

最早的包種茶出現自安溪,當地製茶師將茶菁採下製作成毛茶,再用各色花卉薰香後,以雙層紙包裝出售。十九世紀末剛引進台灣的包種茶就是這種做法。數年之後,台灣當地製茶師改良創造了控制消水、發酵的工藝,讓茶葉在製成後可以散發出各種不同的花香,並命名為南港包種茶。

自此,包種茶在台灣生根發芽,並有了自己的根系。

日據時代,日本人愛極包種茶,將北台灣茶園種植範圍大量擴大,並獎勵推廣包種茶製作工藝,茶園一度分佈於南港、木柵、深坑、石碇、坪林、新店等地。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,包種茶仍然是外銷市場的主力之一。

1970年左右,因為不肖商人在外銷茶中參雜大量枯枝爛葉,魚目混珠賺錢,再加上能源危機衝擊導致台灣茶外銷產業大幅縮水。為了重振台灣茶名聲,乃於1974年開始舉辦全省優良茶比賽,其中第一屆比賽特等獎系出產自坪林的文山包種茶獲得;文山包種茶就此聲名大熾,也成為了最出名的包種茶名稱,一直沿用至今。

包種茶的萎凋、發酵工藝,講究「三紅七綠」,即茶菁應發酵至葉緣鑲有一圈紅邊,如此方稱得上上等。好的包種茶沖泡後應帶有清雅昂揚的花果香,入口不苦不澀而微厚,能回沖至少四至五次。包種茶的發酵,讓茶香繁複而多變:蘭花、野薑花、玉蘭花、橙花、水仙花、桂花、柑橘、佛手…各種不同的香氣,總能夠讓人挑到自己喜歡的香氣。

如今的包種茶在台北、新北、桃園等地各大農會都有每年的春、冬茶比賽,品質優良,適合喜歡喝茶的人細細品嚐;飲一盞包種茶,享受那衝鼻的高香。

下一期,我們來認識台灣高山茶!

主機服務:金城事務所